对于中国人来说,没有什么事件能够比三峡灾难更具有文化象征意义。几千年来,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存在基础。没有这两大母亲河,就不会有灿烂的中华文明。这里的人类,这里的动物,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已经成为长江黄河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三峡的开工建设正是在中国人国民信心最强烈,经济高峰猛进的时候拉开序幕gesep.com的。经济增长导致的过度自负往往会让缺乏环境教育的人失去对自然的敬畏。这其中既有不明真相的群众,也有不学无术的官员,更有嘴尖皮厚腹中空的专家。
长江的大面积截留究竟对整个流域的生态影响有多大?这个问题跟气候变化一样很难从科学角度进行量化的证明www.gesep.com环保。科学证据的不足也正让这一些人钻了漏子,他们宣称环境影响是难以界定的,而经济效益却是实实在在的汇报。但是环境影响真的说不清楚么?
很多人都成长在海边、湖边或者河边。水是一个天然的气候调节系统,一个拥有水的城市会变得格外富有灵性。长江浩浩荡荡横穿中国南方,沿岸存在着数以万计的城市、乡村、县镇。这些城镇已经依赖长江生活了几百年以上,形成了极为复杂的地下水系。而地下水的流动性要很低,是一个微动态平衡系统,它需要长江主干道源源不断流动的水流才能维持微妙的平衡。这一过程超出了人类的理解能力。而如今,主干道被人为断流了,原来由自然进行调节的长江水现在由一家低效率企业的几个工程师或者控制软件来调节;而这种调节以经济利益为第一目标。骤停骤起让地下水系遭到了颠覆性的破坏。
这真是一个喜剧,几亿中国人赖以生存的长江一下子变成了没有安装水表的自来水管!不但人要适应这一变化,连地下的昆虫,水里的鱼也得适应。
更要命的是,长江是中华文明的龙脉,在失去长江的滋润之后,中下游的民众会失去文明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是一衣带水的惺惺相惜,是对自然的敬畏与和谐,是几千年来形成的深刻的文化烙印,它不是一朝一夕的政治宣传和媒体鼓动所能够替代的。
如果退一百步,承认科学尚无法给出确定的结论,三峡工程就是一个正确的决策么?这牵出一个命题:当项目建设对环境影响充满不确定性而潜在的危害可能大到全局时,应该如何决策?
当然是从最坏的角度出发!应对气候变化给出了很好的历史经验。不少人批评气候变化缺乏足够的科学证据,已经变成一个宗教信仰式的话题。
然而,当科学不足以给出确定结论的时候,让民众的精神信仰发挥决定性作用又有什么不可?何况这种精神信仰总是充满了善良、仁慈和感性。难道要让那些利益熏心,思想狭隘的,缺乏科学训练的政客或商人来决定么?
当所谓的砖家用缺乏严谨性与科学常识,且充满意识形态的语言辩解时,我们就知道科学民主从来就没有成为三峡决策的一部分。在欧美国家,大规模水电站是被严厉禁止的,即使这些国家的能源价格在不断飙升,能源安全受到威胁。任何经济利益都不足以成为牺牲生态环境的理由,大型水电站对生态的长期破坏不亚于核泄漏。今天中国的能源短缺问题根本就是三峡所解决不了的,何况建设三峡的出发点也并不要是重点解决能源供给问题。
环境保护离开了民主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因为企业家和政治家从来不会主动考虑这些问题。普通民众是受环境破坏影响最大,也最缺乏适应能力的群体。如果这个通道不能建立起来,中国离绿色发展、
低碳发
展遥遥无期。而遗憾的是,在这个问题上政府仍然缺乏整体性的战略设计。
龙脉已断,国运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