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记者 于达维)2013年入夏以来,上海市日照充足,持续高温,城区的臭氧污染指标也维持在高位。上海环保局一位部门负责人对财新记者表示,国家尚未出台臭氧污染的防治标准,上海正在探讨和研究“是否制定相关的地方标准”。
虽然平流层上的臭氧层阻挡了来自太阳的大部分紫外线,保护了地球上的生命,但是近地面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臭氧,却是看不见的健康杀手。臭氧的强氧化作用,不仅会危害人体的呼吸系统,而且会危害神经甚至生殖系统。
据上海环保部门信息,近几年来,上海市臭氧超标情况虽有所改善,但夏季臭氧污染问题仍比较突出,容易出现大范围长时间臭氧污染超标情况。
近5年来,上海市臭氧污染日最大浓度分别为266微克/立方米、250微克/立方米、300微克/立方米、293微克/立方米和276微克/立方米,分别出现在2008年7月6日、2009年5月8日、2010年8月3日、2011年5月17日和2012年5月6日。
臭氧浓度的升高、降低很有规律性。从上海的监测结果来看,往往是早上开始随着气温升高,紫外线辐射的增强,臭氧浓度不断增加;在下午1时左右出现峰值;之后处于高值稳定状态,下午3时左右达到最大值;到傍晚5时左右随着辐射减弱,臭氧浓度逐渐降低。以2012年为例,1至4月、10至12月的臭氧1小时和8小时的平均日最大值达标率均为100%。
上海开始关注臭氧污染的问题是从2012年11月发布空气质量指数(AQI)发布以后开始的。该人士表示,“以前我们采用的是空气污染指数(API)的发布,没有臭氧这个污染因子指标。从发布AQI以后,臭氧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
他认为,臭氧在上海成为主要污染物不是一个质变的过程,是一个量变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说是从哪一个时间点开始成为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的。
该人士强调,虽然臭氧的形成是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经过紫外线照射发生光化学反应形成,而氮氧化物又和机动车污染排放有关,但是不能笼统地说臭氧成为上海主要污染物和机动车数量的增加速度有很大相关性,只能说有一定的相关性。
上海环保局相关人士表示,臭氧形成的原因上,汽车、燃料、石化等是臭氧的重要污染源。但它不是直接被排放的,而是转化而成的。春、夏季天气条件比较好,日照相对来说也比较强烈,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经过紫外线照射,发生光化学反应,就会形成臭氧。可以说,臭氧就是机动车或化工厂等排放的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经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二次污染物。
该人士认为,臭氧的污染防治工作是全球性的环境治理难点,很多发达国家也仍在研究臭氧污染的防治措施。“对于臭氧的污染防控工作,我们还需有一个长期的防治管理过程。”
近地面的臭氧是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主要危害包括强烈刺激人的呼吸道,造成咽喉肿痛、胸闷咳嗽、引发支气管炎和肺气肿;造成人的神经中毒,导致头晕头痛、视力下降、记忆力衰退;臭氧会对人体皮肤中的维生素E起到破坏作用,致使人的皮肤起皱、出现黑斑;臭氧还会破坏人体的免疫机能,诱发淋巴细胞染色体病变,加速衰老,致使孕妇生畸形儿。
臭氧超标的防护远比PM2.5要难,戴口罩对阻挡臭氧毫无用处,室内空气净化器也对臭氧毫无办法,有些净化器本身还会产生臭氧,使用不当将造成二次污染。而且,由于臭氧比重较空气大,身高较矮的儿童往往最容易成为臭氧污染的受害者。